上一页|1|2|上一页
/2页

主题:今天来说说我最爱的回锅肉的境界

发表于2010-12-31







川菜作为饮食王国的奇葩,有很多经典的菜式值得一说,但要说起对川菜的热爱,恐怕还是要数回锅肉了,不仅因为它“好吃的要人命”,更在于百吃不厌,甚至于有位朋友每餐必点回锅肉,似乎不这样,就不能表达对回锅肉的激情。著名诗人兼美食家石光华说过:“四川的厨师们在猪肉身上下足了工夫,炖、烧、炒、拌、煎、烤、炸、腌、酱,猪肉的吃法超过百种。回锅肉,就是其中经过千锤百炼之后,返朴归真、化繁为简的经典菜品。”
回锅肉又叫熬锅肉,做法看似简单,却变化无穷,从选料(薄皮猪臀尖二刀肉最佳)到炒菜(火候把握),无一不精,当然,凑合如我这样的美食爱好者,也能做出一二,好歹还能混出个名堂,但在川菜行当里浸润久了,也就晓得这里的水太深了,以至于有高山仰止之感。就说这回锅肉吧,在选料上固然要精,但配料上也是各有千秋,不管是蒜苗、青椒,还是土豆、折耳根,都能做出不同的境界,大致说来,可按武侠小说里的说法细分为三重境界的吧。
第一重就是回锅肉,不得它的精髓,凑合着就能过去。它不在于味美,只填饱肚子即可,这常常是在街边小店遭遇的场景。本来一份回锅肉赚的钱就不多,再在选料上下功夫,哪儿有那么多讲究,更何况这也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,也就只好混口饭吃。对店家来说是这样,食客也正饥肠辘辘,来一份回锅肉,当然不坏的选择了。不过,这样的场景仅此而已。你想在这样的小店吃出百般风情的风景,绝对是奢侈。
第二重是回锅肉之学。这学是学问,是初级的升级版,有那么一点味道,却又欠那么一点火候,在选料上或许会蒙混过关(那有什么要紧,不就是连皮带肉,有肥有瘦,肥而不腻嘛),在炒菜时,也存在着诸如此类的问题。这样的回锅肉像那么回事,不是高手大概无法分辨出回锅肉的些许细节,这就好比看上去光鲜的美女,却无法透过表象看出内在的些许内涵,要是往深处了解,需细细观察,才能了解一二。
最高级的则是回锅肉之道。这道犹如茶道、武道一般,是日常行为与哲学、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。在选料、手法上无一不精,哪怕些许的细节都十分注意,讲究的是一份完美。这样的菜做出来费功夫不少,也是最为可口的。但因为大家习见的回锅肉都是“那么一回事”,被败坏了胃口,当遭遇到这回锅肉时,自然会疑心是不是有点什么样的问题。美食家所津津乐道的“好吃要人命”,就是这样一重境界,它去除繁华杂质,只剩下朴素的面容,恰似素面朝天的美女,是靠其气质来吸引人的,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些局部的美。
在德阳品尝美食自然脱离不了这样的俗套,每点回锅肉不免细细品味一番,最独特的则是连山回锅肉了。这回锅肉却是肉片大且薄,手掌来宽,三寸有余,选料必选上好的猪臀肉(坐墩儿肉),符合阴阳之道,半肥半瘦,做出来的回锅肉色泽油黄,肥而不腻,口感比过玉盘珍馐。因其美味,被称之为“蜀中第一菜”,不过,在今天,这连山回锅肉要做的地道的话,也鲜少矣,大抵说来,时人对美食的追求不再是那么的精细,也因此让店家觉得只要是一盘回锅肉即可,无须考虑它到底是怎么美味法,以至于众人对回锅肉的印象就大打折扣。这让我怀想起了作家聂作平的话来:“对那些远离家乡的四川人而言,又有什么菜肴比回锅肉更能唤起他们对故园的一腔热望呢?即便是从不曾远离家乡的土著,他们每每想起回锅肉时,也犹自有种两腮含香、唾沫暗吞的快感。”

发表于2010-12-31
偶也是四川的滴,好像回去吃家里的回锅肉,这边做的一点都不好吃了
发表于2010-12-31
我喜欢做回锅肉的时候,在里面加上一些泡椒,这些酸味和辣味,能偶压制油腻的感觉
发表于2010-12-31
好吃,肥得流油
发表于2010-12-31

我对回锅肉也有研究,肥肉的搭配比例是,瘦肉3,肥肉7,瘦肉多一分觉得没有那么多弹性,肥肉多一分会觉得油腻。

发表于2010-12-31

别说了,口水来了

发表于2010-12-31
我觉得第三盘肉最好吃
发表于2010-12-31
这几盘肉放在哪儿就是吃裸裸的诱惑,
发表于2010-12-31
我也喜欢吃……等下先吞下口水,喜欢吃回-锅-肉
发表于2010-12-31
回锅肉嘛,我爱吃……
上一页|1|2|上一页
/2页